滿意度的定義先確定下來才能談有那些方法。而滿意度的定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解釋
滿意度的定義先確定下來才能談有那些方法。而滿意度的定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解釋:從數學或統計學角度來看,許多統計工具肯定是不適合的,但也沒有任何一種統計工具可以說是最好的,只能說在充分了解滿意度的研究特點與特征基礎上,找到一種“最適合的”方式;從市場/企業角度看,滿意度是客戶的一種體驗、一種感受、一種需求被滿足的程度;從心理學、行為學或者人本身來看,滿意度是一種預期與現實的對比;
雖然是從三個不同角度看,但事實上我們談的都是一回事,那就是滿意度的測量。任何一個研究方式必須符合這三個條件(最適合的統計工具、測量的是一種感受與體驗、考慮到了客戶預期)。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,只談如何計算得分,那么方法可就多了去了,有很多可以說是離譜的數據小把戲。
此外,滿意度的研究方式也受“研究目的”的影響。
以考核為目的的,很多基本上就是隨意找幾個問題,隨便使用一個統計工作(當然為了向客戶收取比較多的調查費用的話,可能會使用簡單統計獲得一個很花哨的結果。比如1個滿意的客戶會向3個人傳播,1個不滿意的客戶會向10個人傳播,滿意者的比例乘以3,除以“不滿意的客戶數乘以10”,得出一個結果:市場口碑系數?。抑荒苷f“很搞笑”。
如果關注業績,希望滿意度調查真正體現到收益上,那么滿意度研究中就必須考慮客戶忠誠度,同時必須了解兩者間的關系;
如果關注改進,那么就必須研究客戶需求/客戶關注點,并找出影響客戶滿意度的關鍵要素(肯定不是用相關系數或簡單回歸就能獲得結論的)
因每個人、或者說不同公司對滿意度的理解不一樣,所以,研究角度不同、方法也不同(五花八門)。
什么領域適合做滿意度呢?
想讓業績更好的公司都適合做,因為滿意度的本質事實上是“客戶需求”的研究。不過,有一種狀況下是不適合的,那就是企業剛起步、商業模式、市場管理機制或體系還不完善的時候,就不適合做。
最近就碰到一個企業,一再要求去給他做一個渠道客戶(代理商)的滿意度研究,前期定性研究結束后我告訴他,現在很不適合做,因為他的渠道建設、甚至渠道定位都不明確(直銷和代理同時在做,而且沒有一個明確的價格機制,渠道成員之間、總代和二代之間、渠道/代理商與企業之間,都存在著明顯的沖突與矛盾,可以說處于一片混亂之中) 。但這是一家知名度非常大的企業(在其他領域很成功,但在這個領域是新進入者),因此雖然渠道一片混亂,但還是在很短時間內就吸引了大量代理。
我用了一個簡單形象的例子告訴他為什么不適合:企業的市場管理機制、制度、或渠道政策等等,如同企業建設好的一條高速公路,而滿意度研究的是這些車子在這條路上行駛的怎么樣?如何才能讓他們跑的更快、更好?等等信息的,以便企業不斷的去改進與提升。而這家企業顯然公路還沒建好呢,根本談不到改進??蛻衄F在也不是不滿意、而是“怒氣沖天”,如果不把這些戰略性問題解決,就這樣隨意的闖入這個市場,前赴后繼涌入的代理商很快就會變的門可羅雀,更大的危機是讓客戶無所適從(一個客戶經常要面對多個不同的人向他推薦同一個品牌的產品,有廠家的、有總代理的、有一代等等)從而遠離這家企業。
結論就是,企業需要在適當的發展階段展開滿意度調查(并非每一個階段都需要)。